股票配资打新 非洲猪瘟疫苗的公布仍旧是远水不解近渴


发布日期:2024-08-05 13:19    点击次数:156

上周五市场上有关非洲猪瘟疫苗专利申请的新闻又成为行业人士议论的热点,但我们的观点是:这仅仅是一个专利申请,距离商业化生产还十分遥远,即便能以最快速度开始生产疫苗,对于恢复生产也是远水不解近渴。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哈尔滨分中心)于2019年4月26日提交发明申请专利,发明名称为:基因缺失的减毒非洲猪瘟病毒及其作为疫苗的应用,并于2019年8月6日申请公布。公告摘要表示:本发明涉及可作为疫苗的基因缺失减毒非洲猪瘟病毒及疫苗以及构建方法,本发明采用非洲猪瘟中国流行株Pig/CN/HLJ/2018,经基因工程技术,将非洲猪瘟病毒的毒力基因缺失,获得MGF360-505R缺失和CD2V与MGF360-505R联合缺失的基因缺失病毒,经实验表明所述两种毒株均能提供对非洲猪瘟中国流行强毒株的100%免疫保护,可作为安全和有效的防控中国非洲猪瘟疫情的疫苗,具有极大的社会价值。    

此前在5月份,针对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进展相关报道内容如下:哈兽研在非洲猪瘟疫苗创制阶段目前主要取得5项进展:一是分离我国第一株非洲猪瘟病毒,建立了病毒细胞分离及培养系统和动物感染模型,对其感染性、致病力和传播能力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揭示了我国非洲猪瘟流行毒株的基因组特点和进化关系。二是创制了非洲猪瘟候选疫苗,实验室阶段研究证明其中两个候选疫苗株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效果。三是两种候选疫苗株体外和体内遗传稳定性强,分别将两种候选疫苗株在体外原代细胞中连续传代,其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序列无明显改变,猪体内连续传代,也未发现明显毒力返强现象。四是明确了最小保护接种剂量,证明大剂量和重复剂量接种安全。五是临床前中试产品工艺研究初步完成,目前已建立两种候选疫苗的生产种子库,初步完成了疫苗生产种子批纯净性及外源病毒检验,初步优化了候选疫苗的细胞培养及冻干工艺。

可见最新消息不过是将已经取得的研发成果申请专利而已,专利申请提交时间(2019年4月26日)也证实了这一点,并不是什么新的突破,而且专利申请本身并不能判断研发成果的真实性。从公布的技术资料来看,这个发明专利涉及的内容和试验方法当然是经得起检验的,但是非瘟病毒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其基因组是RNA,比DNA稳定性要差的多,容易变异,病毒进化出新亚型的概率很高,这样会导致原来的疫苗失效。从目前的疫情形势看,感染的地区和猪群数量都是空前的,每个地区的猪和病毒亚型可能会有差异,或者产生新的变异,这样现有的候选疫苗就难以应付。

撇开技术上的难点不谈,按最乐观的预期,假定目前公布的疫苗研发成果可以产生抗性并足够安全,那么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从研发转向商业化生产。从研发周期看,疫苗的研发至少需三个阶段:筛出有效性强的毒株,确认安全,临床确认不诱导发病,而目前的进展最多进行到第二阶段,全部完成至少还需要半年时间。接下来还需要进行申报新兽药、开会评审、补充相关实验数据、行政手续等流程,至少还需要1年,这之后才有可能进行大规模商业化生产。从政府的政策导向分析,政府希望尽快推出疫苗,未来后端审批时间会缩短,前端有效性容忍度也会提升。

未来为了稳定生产和安抚市场,可能会率先批准推出弱保护率产品,但是鉴于非洲猪瘟疫情的严重性和影响力,即便上述研发及申报流程能够被人为缩短股票配资打新,其力度也会十分有限,毕竟生产出真正有效安全的疫苗才是最重要的,所以疫苗商业化生产最快也要到一年以后,即2020年下半年才能全面启动。就在疫苗专利上新闻的同一天,农业农村部公布7月生猪存栏同比下降32.2%,能繁母猪同比下降31.9%,生猪去产能进程仍然看不到尽头。未来至少一年中国生猪行业仍将在无疫苗环境下进行生产,对于生猪养殖企业和养殖户来说,与其指望疫苗上市,更现实的解决方案是踏踏实实做好生物安全工作,最大限度隔绝非瘟病毒,审慎进行扩繁扩产,从而把握住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上涨行情。(农产品(000061)期货网特约分析师——徐洪志,转载请注明来源)